政策解读——北京不是不发展,是要发展得更好
- 打印
- 小
- 中
- 大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腾笼换鸟的北京,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这不仅是北京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履行首都职责、探索超大城市优化发展新模式、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责任担当,海内外舆论高度关注。
12月2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未来北京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回答了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新发展勾勒‘路线图’,为企业新发展亮出‘信号灯’,更传递出‘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这一核心理念。”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在发布会上表示。
发展高精尖,与减量发展相辅相成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科委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就需要注重以产业为牵引的创新链建设,而高精尖产业就是这个链条的关键环节。”高,就是发展今后几年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带来强大发展后劲的行业;精,就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尖,就是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科学技术。
此次出台10个指导意见,必然会培育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这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新版北京城市总规提出的减量发展是否有矛盾?张伯旭表示,这两者并不矛盾,“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发展高精尖产业”在本质上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首都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前提,疏解释放了宝贵的存量资源,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而发展高精尖产业,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可实现疏解腾退资源的升级、置换、更新利用,打破传统业态发展的路径依赖,创造新的供给,巩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成果。
以用地指标为例,预计到2020年,北京制造业腾退土地约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业新增用地约9平方公里,两者相抵净减少约28平方公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压减产业用地规模的要求。
扶持高精尖,用好首都比较优势
据介绍,此次挑选出来作为北京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产业均具备如下特点:一是符合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趋势规律,国家重点鼓励发展,具有强大发展后劲;二是产业发展方式绿色集约智能,符合“减重、减负、减量”的发展要求;三是在北京创新发展基础良好,具备比较优势,有条件创新突破。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全国集成电路领域引进的“千人计划”学者中约1/3集中在北京,中科院与此相关的研究所约有50%设立在北京,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举足轻重。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突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性瓶颈问题,初步改变我国技术升级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的局面。
针对10个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是都要疏解退出吗?张伯旭解释说,此次选择的10个产业是按照全市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部署要求,聚焦可发展产业领域的高端部分提出的。除了这10个产业外,北京还在研究制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也是鼓励发展的方向。
至于存量产业的腾退疏解,北京市政府在今年印发了《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7年版)》,凡未列入淘汰目录的存量业态均可在京保留发展。
用好高精尖,推动京津冀错位发展
北京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同时,如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
张伯旭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作为首都,要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是目标同向、相辅相成的。”
产业转移协作是协同发展重点突破领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是京津冀面临的共同任务,迫切需要北京以发展高精尖产业为牵引,带动三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重心不同,梯级落差较大,单纯依靠存量产业转移,难以形成完整一体、有序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据介绍,北京将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先发优势,辐射带动三地创新发展,尤其要支持河北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紧密结合,引导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首都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到雄安新区落地。
北京还将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与雄安新区合作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形成联动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链,以期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I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