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京津冀协同     高精尖     产业疏解    
所在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  规划计划 >  委规划计划

2016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报告

来源: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6-03-01

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转型发展

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和信息化良好开局

——在2016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的报告

365bet体育直播主任  张伯旭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会议的任务是:总结"十二五"全市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分析形势,展望未来,全力做好2016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代表市经信委报告工作。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及2015年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调整转型等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主动谋求发展方式转变,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这五年,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在京津冀区域内主动谋划产业转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升级。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6%,利润年均增长约10%,上缴税收年均增长约12%;与"十一五"末相比,从业人员减少6.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6%,达到人均32.5万元,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主体,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9.4%和21.3%。以电子、汽车、医药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快速发展,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特征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3%,比"十一五"末提高约6.5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4.3%,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端产业进一步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市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一般制造环节向北京周边加快转移。首钢、北汽、金隅、三元等一批重点企业主动在津冀区域布局,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这五年,节能减排大力推进。贯彻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工业污染治理。会同发改、环保等部门,发布实施《2012-2020年工业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及《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工业行业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退出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十一五"末相比,2014年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4%和28.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4%,为0.52吨标煤,处于全国最好水平;水耗下降26.6%。近三年累计关停1006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减少用工约5万人,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约1.7万吨。朝阳、通州、昌平等区结合污染企业退出工作,积极整治镇村产业聚集区,取得较好成效。推动生态园区建设,实施工业领域合同能源项目管理,开展企业清洁生产。近三年累计压减约200万吨工业燃煤,完成5240蒸吨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

  这五年,创新驱动效应显现。致力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全市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12个,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2014年,全市工业投入研发经费234亿元,比"十一五"末提高1倍以上;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比"十一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20%,比"十一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创新活动的占30.9%,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专利申请量增长1.3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核心设备实现突破,12英寸28纳米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实现销售,京东方自主研发的液晶面板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制造业注入时尚元素和高端内涵,以小米模式、和利时模式为代表的一批业态创新不断涌现。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建立1×16×N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累计创新融资298.6亿元,支持企业近2000家,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达61.7亿元,已对239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90%。

  这五年,智慧城市建设提速。将信息化建设与治理"大城市病"相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民生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跃升。加快"全光纤城市"建设,累计完成552万户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全市具备光纤接入能力的用户超过1000万户,基本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累计建设4G基站4.1万个,基本实现城区、乡镇及行政村的全覆盖。建立国内城市运行和应急领域首套物联网应用技术规范和支撑平台,建成覆盖交通、人口、安全、环保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实施智能交通、大气污染监测、不动产登记等一批重大应用项目。网上政务服务、政府数据开放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入推进,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开通"信用北京网",城市信用环境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在全国率先建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及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祥云工程","北京健康云"服务用户近百万。累计完成4.4万台北斗终端的安装应用,北斗导航应用水平继续领跑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84.8,较"十一五"末提升14.2个点,处于全国前列。

  这五年,改革创新持续深入。以改革为动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系统工作重心转向战略规划、资源汇聚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从抓具体事务为主向抓统筹协调为主,从谋项目为主向谋布局为主,从谋扩能为主向谋升级为主的重大转变,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个大项和3个子项,将5项非许可审批调整为行政服务,取消和调整事项的比例为37%。主动清理废止一批不适应深化改革创新需要的政策文件。加强工业行业安全管理,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二)2015年工作回顾

  2015年是全系统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突破之年。我们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抓好产业调整疏解、结构升级、布局优化等中心任务,实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增加值下降7.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工作亮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眼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以下简称《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三四五八"发展战略,以"正面清单"的方式,向社会回应了北京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为我市未来5-10年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一年来,一大批高精尖成果相继落地,如:北京自主可信开放高端计算系统进入产业化,28纳米芯片制程工艺进入量产,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应用取得新进展,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一类新药获批生产,智能汽车发展加快,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销量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

  二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禁限和疏导并举,会同发改、环保等部门,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完善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政策,启动企业差别电价征收工作。会同环保部门完成首批10家生态工业园区认定。关停退出326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以共建产业园区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对外发布《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首钢京唐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启动,会同药监部门在全国开创医药企业异地监管新模式;深入推进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数坝"。

  三是信息化建设结出新硕果。建成六里桥政务云中心,为实现全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首都之窗"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评价中连续九年位居榜首。改版"北京网",实现百余项业务直接在网上办理,推动信息惠民。加快利用"北京通"整合市民服务卡,发布地方标准,将"京医通"纳入"北京通"范围,全年发放"北京通"卡约500万张,为大数据在市民服务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牵头制定落实《北京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初步建成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提速降费"取得实质进展,本市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达10.6兆,同比提高了101.9%。20家企业入选2015年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名单,数量全国第一。

  四是发展环境实现新提升。深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革,与财政部门共同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已完成母基金和首批11支子基金的设立。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正式运营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网络,培育推广以"北京工业云"、中航"爱创客"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制定落实本市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各区经信部门主动作为,重点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全系统坚持讲政治、顾大局的优良传统,不断提升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通信和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以及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做到了全面准确,万无一失,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工信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兄弟委办局大力支持与帮助的结果,更是各区政府、开发区及广大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经信委,对各界的支持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始终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主动调整转型;要始终致力于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方式;要始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目标差距,全系统在认识、适应特别是引领新常态方面的能力还有较大欠缺。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持续改进,锐意创新。要站在"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始终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更好地完成肩负的每一项任务。

  二、形势和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特别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工作,对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在工作中主动对标,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

  "十三五"时期,我们的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前景美好,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对此,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存在供需错配的情况;创新优势发挥还不充分,引导技改升级的政策力度不够,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政策合力有待加强;产业投资不足,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尚未形成破竹之势。二是在企业疏解调整方面,调整退出的政策和经济手段不够完善,企业主动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有待增强;"小散乱污"企业治理涉及利益复杂,要建立多层级责任制和压力传导机制,才能将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化对"大城市病"治理、政府管理创新等工作还应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力度还要加大,新技术条件下的互联网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任重道远。四是在全系统内部管理方面,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需要提升,全系统的工作合力、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仍需增强。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也面临着产业的大跨界、大颠覆,从短期看可能会经历阵痛,但从长远看是迎来了干事创业的难得契机和更大舞台。"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以全面推进《北京行动纲要》的实施落地为抓手,不断提升统筹资源、整合要素和专业服务能力,突出抓好技术创新、标准创制、品牌创建、政策创造,实现"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真正发挥并全面提升北京在全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北京经济和信息化科学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瞄准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围绕制造强国建设,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动"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转型为主线,全面实施"三四五八"发展战略,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构建高精尖产业新体系,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打造"小微企业成长生态圈",努力走出一条"疏存量推转型、优增量强创新、促协同谋共赢"的发展新路,实现产业的轻盈腾飞和全面升级,促进京津冀产业形成协同创新和一体发展格局。

  到2020年,努力完成"四个一千"工程,即淘汰退出1000余家污染落后企业、疏解转移1000余家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企业、转型升级1000余家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企业、培育发展1000余家符合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持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地方财政贡献"两稳定",实现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以打造"智慧北京"升级版为主题,以智慧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完整的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支撑环境,全面提升北京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快形成政务信息领域信息化统筹规划建设格局,深化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力争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方面推出更多有影响、见实效的应用项目,全面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城市运行和民生服务的保障支撑能力。

  到2020年,实现"智慧北京"全面升级,信息化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争创国际一流,推动北京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发展成为全球信息通信枢纽、互联网创新中心、智慧城市示范基地和国家"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策源地。

  三、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抓好《北京行动纲要》的落实工作,加快疏功能、转方式、优环境、补短板、促协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确定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加快发展,其中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在7%左右,现代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50%;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加快疏解和退出,增加值下降5%以上。工业效率提升,消耗减少,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同比均下降约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平稳发展,营业收入增长约10%。打造"智慧北京"升级版取得新突破。

  2016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调整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主动担当,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创新升级。

  一是推动完善政策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研究修订工业污染行业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退出指导目录,推动出台收储、转让等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的一揽子政策。加快实施差别化水电气热价格政策,落实新的排放标准,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提升企业主动关停退出的积极性。细化产业疏解工作方案,推动中心城区符合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企业有序向远郊区及津冀地区梯度转移,一般制造企业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

  二是加快完成产业退出疏解任务。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限目录,加强市区两级项目审批部门工作联动,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关停退出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确保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的累计1200家的退出任务。压减工业燃煤20万吨,继续推进市级以上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工作。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小散乱污"企业退出工作,请各区认真落实全市工作部署,按照"谁属地谁治理,谁招商谁清理"的原则,尽快摸清底数,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完成"小散乱污"企业治理退出的年度任务。

  三是加强重点合作园区的建设。配合争取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国家级政策试点,推动城建重工、葛洲坝能源等一批项目尽快落地。促进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已开工项目尽早竣工投产,未开工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协助解决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完善等问题,加快阿里北方云计算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按期投入运营。加快京冀通航产业园规划工作,研究共建机制,统筹京冀通航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优势企业参与津冀地区重大工程,促进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积极做好和田、拉萨等地的对口支援合作。

  (二)贯彻落实《北京行动纲要》,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

  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政府要扮演好平台搭建者、政策创造者、环境提供者的三重角色。我们将尽快推动成立领导小组,联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工作落实。

  一是发挥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加强高精尖母基金和已设立的11支子基金的管理,推动设立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应急产业等专项基金,对基金投向严格把关,抓好基金风险防范。加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亦庄国投等一批投资公司及相关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推动资本与高精尖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制定好《北京行动纲要》落地生根的配套政策。编制高精尖产品目录及项目优选线标准,启动实施八大产业生态建设专项和五大行动,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新一代健康诊疗、卫星通航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以市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系统梳理全市产业发展空间,优选10家左右进行高精尖产业的集中布局。继续举办好高端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探索与天津、河北方面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三是培育好首批代表性强的高精尖项目。变征集项目为发现项目,总结自主可信开放系统等项目的运作经验,主动引导市场投向,组合资源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精尖项目。推动完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加快中航发动机总部和研发中心、机器人创新产业基地、智能汽车创新科技园、中芯北方12寸集成电路、诺华制药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这里特别强调,请各区尤其是远郊区,抓住高精尖产业发展契机,围绕《北京行动纲要》落实,细化本区工作方案,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要树立开放合作的"大北京"理念,以央企为重点,积极谋划引进各类产业要素资源,争取国家各类试点示范,带动整体发展环境的提升。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住京津冀创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化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方式。

  一是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跨界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面向产业重大共性需求,启动3-5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首批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北京,加速产业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共性技术的供给、扩散和应用。调整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变"被动评"为"主动布",将面向生产的技术开发中心升级为新产品创造中心。建设1-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

  二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做好国家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会同北京海关摸清进出口产品和技术需求清单,结合已有优势,以本地企业为核心,聚合创新资源,加快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探索推进实施进口替代。逐步建立高精尖产业的技术基础体系、标准支撑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建设高端轨道交通创新基地,进行标准化试点。推动央企等龙头企业率先开放创新资源,培育制造业众创空间,形成协同开放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组织召开技术创新大会,营造鼓励企业创新氛围。

  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围绕品种品质品牌,以创新供给带动消费升级。加快落实"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和"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出台技术改造目录,会同财政、环保等部门研究推出相关政策,加大资金引导力度,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全年将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200余项。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梳理评估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效果,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基金的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充分运用好"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投贷保联动。研究建立北京市小微企业投融资环境指数,探索更多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促进模式,力争全年新增融资70亿元。继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网络,制定发布《北京市小微企业成长行动计划(2016-2020)》,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北京"升级版。

  强化信息化对民生福祉的服务支撑,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建设。推进"提速降费",完成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建成"全光纤城市",大幅提升本市网速,实现平均签约带宽超过30兆,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超过12兆。在信息管道统一建设、"最后一公里"公平接入等方面,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基站规划和建设管理,在主要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升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二是抓好市行政副中心信息化建设。瞄准国际一流,开展行政副中心智慧城市示范区顶层设计,会同规划部门开展行政副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启动行政办公区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化大楼建设工作,带动北京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尤其是冬奥会举办地的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对接共享。

  三是提升信息化支撑民生和城市服务的能力。扩展北京市政务云应用,除公安、安全系统外,新建系统全部上云、已建系统逐步迁移。将"北京网"和"北京服务您"建设成为集成各类公共服务的政府服务门户。实施"祥云工程"3.0版,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主动协调启动一批重大应用项目。全面推进"北京通"与各领域的融合对接,全年新增发卡500万张以上。建设完善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起草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与服务机制,以及京津冀统一的信用管理体系。

  四是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编制政务信息安全技术指南,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检查和渗透测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完善政务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维护无线电管理秩序,做好重大活动通信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五)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着眼构造新型制造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是深化"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向服务型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通过需求拉动,实现对供给侧资源逆向优化整合。加快工业云协同制造,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资源共享与生产协同应用。

  二是抢抓智能制造制高点。牵头推出更多的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推进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支持海淀区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启动京津冀智能制造工程并在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行业应用。争取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落地,建设国家机器人检验认证中心,加快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着眼5G通信技术前沿,服务智能交通应用,大力发展智能汽车。

  三是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布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探索完善大数据开放利用机制,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打造政务数据开放门户,率先促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加快京津冀大数据试验区创建工作,带动张家口大数据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

  四是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抓住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契机,重点推进中船海洋装备创新研发基地、军民融合信息安全等项目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向纵深发展。推动高分、北斗等卫星应用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以丰台科技园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同志们,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保障做好全年工作,我再强调四方面要求。

  一是加强顶层统筹。按计划编制完成"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等相关规划。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经济运行监测,不断提高宏观思维和战略研判能力。与相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在产业疏解转移、项目引进方面,确保全市一盘棋、工作一本账。

  二是做好企业服务。推进减税降负,落实好降成本相关政策,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支持市属工业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契机,开展跨国并购。支持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以及新机场、行政副中心建设。支持"老字号"企业扩大发展。

  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市区两级经信部门要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指导,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管理制度和岗位培训;切实做好核应急与民爆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始终做到警钟长鸣。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各单位一定要加强隐患排查和应急值守,确保万无一失。

  四是抓好党的建设。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从严思想教育、从严监督管理、从严改进作风、从严纪律约束、从严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健全"一岗双责"长效机制,坚持反腐倡廉不放松、不手软,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同志们,做好今年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奋力拼搏,久久为功,不断推动全市经济和信息化转型发展,为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更大力量。